Rascal
Mar 13, 2022

2022 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台灣「拉麵宅」的消費文化與網路展演:以Facebook社團「台灣拉麵愛好會」為例〉聽後心得

今天是文化研究學會的年會,其中讓我比較留意的場次是第一天下午的〈台灣「拉麵宅」的消費文化與網路展演:以Facebook社團「台灣拉麵愛好會」為例〉一文;不光是因為自己是個重度的拉麵愛好者,同時我自己也在文化研究相關系所就讀,因此我十分好奇其他研究者在面對貼近日常生活的文化現象時,是如何設計研究問題、組織文獻與分析。

題外話,在年會還沒開始前,其實這篇論文的發表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發表的相關資訊被放到「台灣拉麵愛好會」的社團中,引發不小的討論。原先以為會有不少人來參與這場發表,不過觀察了一下發現人數不多,應該大多還是以文化研究相關科系的學生參與為主,不過有多少是常吃拉麵的消費者、又有多少人本來就參與拉麵愛好會社團,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是臺灣師範大學大傳所的碩士生,但不確定這篇論文是否是作者的課堂報告或正在發展中的碩士論文。

首先,論文題目的「拉麵宅」是比較引人注目的關鍵字。因為在一般有在吃拉麵的人的語彙中,並不會將「拉麵」和「御宅(オタク)」相提並論,甚至還會覺得目前拉麵消費者來說,有很大一部份是跟風的「網美」。這點在當初發表資訊被放到社團時,也有人提出來:「為什麼不用粉絲(fans)做為理論框架呢?」,這點也是我很感興趣的地方。

作者提出岡田斗司夫(2008)提出對御宅族的定義:認為御宅族具有粹之眼、匠之眼、通之眼。並將岡田氏對御宅族的定義應用在拉麵愛好者上,認為拉麵宅具有獨特的眼光來感受拉麵店的特色與理念,並欣賞食物的美;並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識生產能力,探討拉麵製作的技法;並了解個拉麵店家的興盛、故事或是分析流派及拉麵的相關知識。因此,作者將這群人視為「拉麵宅」──除了喜愛拉麵外,更有批判分析、知識生產及審美能力的人。

作者主要以參與觀察、半結構式訪談為方法,除了加入「拉麵愛好會」進行觀察外,同時也訪談了五位吃拉麵超過四年的拉麵宅,甚至有些拉麵宅已經有十幾年以上的資歷。不過我個人認為受訪談選取的偏好也很大程度地影響後續分析的視角,這點後面會提及。

作者採取分析的角度是Abercrombie, Longhurst(1998)提出的閱聽人研究三典範中的「觀展/表演典範(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以能夠分析拉麵宅在社群媒體上的消費展演行為。

研究發現主要分為三點:拉麵宅的想像、社群平台的展演、展演與消費的相互關係。簡要來說,拉麵宅消費拉麵並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更有心靈層面的作用,包括滿足感以及對拉麵這個食物價值的追求,以及投射對日本的情懷;接著,在社群平台所展現的是追求獨特(避免跟風)以及展現自我審美以及知識上的交流;最後,透過在社群媒體上的展演行為,能夠刺激其他成員的消費慾望或是消費參考。透過以上對拉麵宅實踐的分析,形塑出一種「拉麵宅」的意象。

雖然在此肯定作者的貢獻,也提出了看似合理的分析框架,不過以下我還是有一些個人的困惑或疑問:

  1. 概念普遍性問題:聽完作者的分析後,我認為「台灣拉麵愛好會」的成員未必都能符合上述「拉麵宅」看似具有專業品鑑眼光或分析能力的性質,就我自己在社團內觀察為例,例如:公館某間熱門拉麵店在2021年初因「壹加壹事件」後,便開始大排長龍,而當時「台灣拉麵愛好會」也幾乎每天都有一篇該店的文章,而且這些文章的發佈者多為新進成員,不禁讓人懷疑這些發佈者到底是口碑行銷公司的打手,還是因為壹加壹事件而進來的跟風消費者。那我想會不會作者在找尋受訪者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尋找比較資深的受訪者,那麼這個「拉麵宅」的詮釋所能擴及到的範圍,似乎僅限於部份對拉麵有強烈愛好外,更具備相關知識的消費者,而非「社團整體」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換句話說,我對作者以「御宅族」來去概念化這群拉麵消費者是比較有困惑且疑慮的(就自己在社團內觀察到的經驗來看),因為有像作者筆下充滿著對拉麵有獨到評價、鑑賞眼光的人其實沒那麼多,也絕非社團多數人所共有的能力。
  2. 最近「台灣拉麵愛好會」有些爭議事件,如隱家、拉麵公子都有人反應其舒肥肉過生的問題,引起一系列的討論。有些人認為該舒肥肉並無問題,是客人刻意刁難,也有些人認為舒肥肉有過生疑慮,而且賣相不佳、店家態度有問題等等。這些近期在社團內發生的事件,似乎就無法用作者使用的「觀展/表演典範」來加以詮釋。在這樣的詮釋取徑下,有過份理想化了「拉麵宅」實踐的疑慮。
  3. 應該不算是本文要主要要處理的議題,不過倘若還有機會發展研究,可以試圖分析為什麼近年來越來越多拉麵店開業。「拉麵」只是作為體驗日本情懷的食物嗎?還是有其他的因素影響拉麵在台灣的發展;又或者,我想到的是這幾年的「拉麵店」與過去的「拉麵店」相比,更強調「拉麵」的「道地性」:吃「道地的」日式拉麵比起吃「台拉」更有種秀異感。那麼,「拉麵」作為一種全球化的食物,我們在台灣消費的「日式拉麵店」如何形塑出「道地的(authenticity)」想像,什麼樣的拉麵會被台灣拉麵愛好者社群肯認為「道地的」日式拉麵,什麼則否?有什麼樣的歷史因素?是誰在決定「道地的」相關知識與論述?我認為這個題目在更廣泛的社會文化、歷史層面上,有很值得繼續挖掘的潛力。

雖然提出了上述三點疑問或意見,我還是很肯定作者嘗試研究拉麵消費者的努力,畢竟這是個沒什麼人做,但確實是近幾年在飲食消費上顯著出現的文化現象。因此希望未來還有更多研究者投入相關的研究,也很期待作者在未來能有進一步的學術生產。也歡迎有去聽該場次的朋友交換一點意見。

(因為自己有其他事情,沒有聽到在場與會者的其他提問,有點可惜)

Rascal

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學程碩士,碩士論文《與角色共生:臺灣獸迷社群的賦生與展演實踐》。 email: furryfandom.taiwan@gmail.com